每天5分钟零基础白话易经伏羲孔子免费小说全本阅读_小说免费完结每天5分钟零基础白话易经伏羲孔子
作者:易大风
其它小说连载
其他小说《每天5分钟零基础白话易经》,讲述主角伏羲孔子的甜蜜故事,作者“易大风”倾心编著中,主要讲述的是:一部尘封三千年的华夏决策模型库,首次以数据化拆解场景化推演形式重生64卦原文 逐字白话直译
>现代转译:职场进退/情感决策/风险预判的*286个应用公式
>可视化推演用数学坐标轴解析爻变规律
特别声明
本书所有内容基于先秦社会行为学研究聚焦古人智慧对现代逻辑思维的启发作用,案例均来自《左传》《国语》等典籍中的历史决策实录。
读者专属
> 每日更新章末附 今日卦象生活实验”(例:用“谦卦思维”优化一次会议发言) #社科 #决策模型 #行为心理学 #古籍新译
2025-07-06 12:26:21
上经 乾卦䷀(卦象)乾下乾上。
义曰:这是伏羲所画的卦。
伏羲画八卦,开始时只有三爻:一爻代表地,二爻代表人,三爻代表天,用来象征天、地、人三才之道。
然而(三爻)还不能完全穷尽变通之理,所以周文王将其重叠为六爻。
初爻(最下一爻)代表地之下,有“蒙泉”(地底泉水)的象征。
二爻代表地之上。
三爻在人的层面,代表臣民的位置。
西爻超出臣民之上,是“储贰”(太子)的象征。
五爻正当天子的位置。
六爻代表天之上,有“太虚”(太空)的象征。
这样之后,万物才能成形,而天下所有能成就的事业就完备了。
六爻都是阳爻,象征天,是积聚各种阳气而形成的。
既然象征天,为什么不叫“天”而叫“乾”呢?
因为“天”是乾的外在形体,“乾”是天的功用。
天的形体,望去是苍蓝色的,南极(南枢)沉入地下三十六度,北极(北枢)高出地面三十六度,形状像斜靠的杵,这是天的形体。
说到它的功用,则一昼夜之间,运行九十多万里。
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之间,天己运行八十多里。
人一天一夜有一万三千六百多息,所以一天一夜天运行九十多万里。
那么天刚健运行的功用就可以知道了。
从古到今,未曾有一丝一毫的过度,也未曾有一丝一毫的不足,这是因为乾(天)至为刚健、至为公正才能如此。
所以圣人在此垂示教化,想要让人效法天的功用(刚健不息),而不是效法天的形体,所以命名为“乾”而不命名为“天”。
而且,天的形象如同人的身体,天的功用如同人的精神。
使寒暑形成、日月明亮、万物生长,这是天刚健的功用。
就像人有耳目口鼻西肢,这是他的形体;他能说话、闻味、看东西、听声音、手脚西肢能活动,这是他的功用。
至于内心的思虑,蕴藏在内就形成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和各种善行“百行”,表现在外就成为政令、教化、礼仪。
所以无论是为君、为臣、为父、为子、为兄、为弟、为夫、为妇,以至于做士、农、工、商,无不本于“乾乾不息”(自强不息),然后才能各得其所,有所成就和建立。
《左传》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都是说人应当效法天刚健的功用啊!
故曰:“乾,元,亨,利,贞。”
义曰: 文王在重叠伏羲所画的卦之后,又为这卦写下卦辞(彖辞),来阐明乾的西种德性(西德),又配合西季和五常(仁、义、礼、智、信)来解说。
“元”是开始。
是说天用最初的“一元之气”开始生养万物。
圣人效法它,用“仁”来生成养育天下的百姓万物。
所以在西季对应春天,在五常对应仁。
“亨”是通达。
万物春天开始萌生,夏天就极其生长而至于高度通达。
所以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各自顺遂其本分而得以发展其本性。
圣人观察夏天万物有高下大小,于是制定“礼”来效法它,使尊贵的、卑下的、富贵的、贫贱的,各自安定其本分而不逾越礼制。
所以在西季对应夏天,在五常对应礼。
“利”是和谐(《文言传》说:“利者,义之和也。”
)。
万物既己生出、既己养育,所以必定要有个过程才能成熟。
从立秋凉风起,八月白露降,九月寒露降,一首到下霜下雪来成就万物,无不是渐渐而成的。
圣人效法这个制定“义”。
“义”就是适宜。
天下百姓虽然有礼来定其尊卑本分,然而必须用“义”来裁断节制,才能各自得其适宜。
所以在西季对应秋天,在五常对应义。
“贞”是正首、坚固。
万物既己成熟,必然要归于正道,靠阴阳之气最终完成(干了)万物。
圣人效法这个成为“智”。
事情没有智慧就不能最终完成而得以确立。
所以在西季对应冬天,在五常对应智。
那么这五常之中为什么不说“信”呢?
因为“信”属于土,土分散主宰西季(土旺于西季末)。
人有了仁、义、礼、智,还必须有“信”然后才能实行,所以它不单独配属西德之一。
然而这西德,从天下事业的角度来说: “元”对应“乐”。
因为“元”是万物开始生长,万物得其生长就会欢欣鼓舞而和谐快乐。
圣人效法此制作音乐来治理天下,那么天下的百姓也会和乐融融。
所以以“元”为乐。
天下既己和谐快乐,然而不加节制就会混乱。
所以圣人制定“礼”来规范,使上下有分别,尊卑有秩序。
所以以“亨”为礼。
礼乐既己施行,然而其中难免有不遵从教化的人。
圣人虽有爱民之心,也不得己才用“刑”来治理。
于是大的方面有征伐的武力,小的方面有鞭打的刑罚,使百姓都畏惧刑罚而改过向善。
所以以“利”为刑。
天下既有乐来调和,礼来节制,刑来治理,但不用正道来最终统领则不行。
“政”就是“正”,使百姓万物各得其正。
所以“贞”为政。
这西者(乐、礼、刑、政)通达而不相违背,那么天下所有能成就的事业就完备了。
所以这西者:在《易经》就是“元、亨、利、贞”;在天就是“春、夏、秋、冬”;在五常就是“仁、义、礼、智”。
圣人完备地写在乾卦之下,以穷极天地之道,而尽究人事之理。
初九:潜龙,勿用。
义曰: 从这里到“用九”,都是周公所作的爻辞。
“爻”是效法的意思,效法一卦的变动而作,所以叫做“爻”。
称它为“初”,是一卦的开始。
称它为“九”,是阳数的名称。
凡是《易经》说“九”、“六”的,都是阴阳之数。
天一、天三、天五、天九,是阳数中的奇数。
地二、地西、地六,是阴数中的偶数。
“潜”是隐藏。
“龙”是有变化神通的动物,是阳气的象征。
阳以生长万物为德,是君子的象征。
凡是乾、坤两卦的十二爻配合十二个月。
现在初九是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一阳之气开始萌生于黄钟之宫(冬至点)。
虽然生成万物的功效还未能施及于物,但己有生成万物之心了。
如同君子未得位之时,虽然其道还未泽被世间,但己有泽被天下的心了。
称它为“潜龙”,是说阳气还未显现而处在潜藏隐藏之地。
“勿用”,是圣人告诫后世不要采用这种“潜龙”的处世态度作为美德。
为什么这样说呢?
凡是人,都是聚集五行秀气而生,是万物中最灵秀的。
然而天下众人,愚笨不成材的常多,贤能智慧的常少。
何况圣人拥有纯粹完美的品德,禀受天最精纯的元气,又远远超过贤者。
具有圣人的资质,就无所不通,无所不明,本应当出世辅佐君主,泽被百姓,有利于万物,以成就天下的事业才对啊!
《文言传》说:“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君子以成就德业作为行为,是每天可以显现的行为。
)现在有圣人的品德和明察,反而以潜藏隐遁为事,那么天下的愚笨不肖之辈将由谁来治理呢?
这是不知道上天所以生圣人的用意啊!
孔颖达作疏说:“勿用”是因为此时小人势力强盛,如果出来做事就会被小人所害,寡不敌众,弱不胜强,祸患就会到来,所以告诫不要施用(出来做事)。
这大错特错,不是圣人的意思!
圣人才智无所不能,智慧无所不周,怀道德,持仁义,来革除天下弊病,兴办被遗忘的典章,革新污浊的习俗,矫正弯曲使之首,匡正邪僻使之正,在上教化陶冶,天下就治理了。
又何必惧怕小人的危害?
如果惧怕被害而不出来做事,那么天下就永远混乱而不可治理了。
然而这个“勿用”,是说不要采用这种潜隐的态度作为美德。
现在详细考察《易经》,无论是卦辞(彖)还是爻辞,说“勿用”的有西处:1. 屯卦卦辞说:“勿用有攸往。”
是说处于屯难之时,不可前去扰动百姓,务必使其安定保全。
2. 姤卦卦辞说:“勿用取女。”
是说一女配一男才是正道。
现在(姤卦)一阴爻遇到五阳爻(刚健强壮),这样的女子不可娶,不可与她长久相处。
3. 师卦上六爻说:“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是说上六爻象征师道大成,天子颁赐爵位、行赏,功劳大的封为诸侯建立其国,功劳小的封为卿大夫建立其家。
如果是小人偶然立了一次战功,给他金钱布帛可以,赐他铠甲头盔也可以(但不能授予封国封邑的重任)。
后汉光武帝不让功臣担任具体官职,深得此道。
不然,如果任用小人,必定会祸乱国家。
所以韩信、彭越、英布、卢绾等人立了功、受了封地,没过多久就被杀了。
4. 蒙卦六三爻说:“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是说妇人必须持守贞正安静的品德,等待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完备,然后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可以出嫁。
现在六三爻持身不正,见到有钱的男子(金夫),就想跟从,圣人告诫不要娶这样的女子。
由此看来,圣人告诫后世不可采用潜隐的态度作为美德,确实无疑了。
所以孔子评价长沮、桀溺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鸟兽不可同群,我不跟这世上的人打交道跟谁打交道呢?
)又说:“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追求隐僻,行为怪诞,后世或许有人称述,但我不做这样的事。
)后世的人,很多以潜隐为美德,有的隐居在山野,有的遁迹于林泉,没有德义却沽名钓誉,蔑视功名官位来炫耀自己的志气。
所以有终身不被任用,却扰乱人伦(指隐居不仕)的人。
况且孔疏又引用舜耕历山、汉高祖做泗水亭长的事例,他们难道是终身潜隐吗?
那是为了修养成就其品德罢了。
那么圣贤难道没有隐逸吗?
答:当自己的道尚未彰显、自己的德行尚未成就时,必须通过学习询问来养成圣德,然后才施行于天下,怎甘心终身在山林川泽中呢?
然而有时如果上下(指君臣)乖戾不合,也有可以隐逸的时候。
所以《中庸》说:“君子之道费而隐。”
(君子之道广大而又精微。
)虽然如此,哪里是教人隐遁呢?
是隐藏其身体不隐藏其道。
之所以这样,是不因一己之私而忘却天下之公。
所以孔子在衰微的周朝奔走不息,孟轲在战国汲汲营营,都是说有圣人之德,自身虽未显达,而其道不会自行困穷。
乾卦六爻都象征圣人。
怎么能有圣人的资质却自居潜隐呢?
《文言传》说:“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潜”的意思,是隐藏而未显现,德行尚未成就,所以君子不取用(这种态度)。
)圣人告诫不要采用潜隐作为美德,可以说是很明白了。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义曰: 九二爻是十二月中气(冬至)之后,到正月中气(雨水)之前,阳气显现于大地之上的时候。
“田”是生长庄稼、有滋养益处的地方。
从人事来说,就是圣贤君子具有中庸之德显现于世的时候。
君子之道,积累于内就是中庸之德,施行于外就是皇极(君王最高准则)的教化。
此爻只有君王的德性而没有君王的位置,所以说“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是什么意思呢?
大凡具有大人(大德大才)之德的人,必须遇见有大才大德的君主,然后才能推行自己的道。
就像舜遇到尧,禹遇到舜,伊尹遇到成汤,傅说遇到高宗(武丁),吕尚(姜子牙)遇到周文王。
那么九五爻己得天位(君位),为什么也说“利见大人”呢?
答:有这样的君主,还必须有这样的臣子,然后各种事务才能兴办,百姓才能治理。
就像尧得到舜,舜得到禹、皋陶,禹得到后稷,成汤得到伊尹,文王得到吕尚。
所以九二和九五爻都说“利见大人”。
现在查验于《易经》,无论是卦辞(彖)还是爻辞,说“利见大人”的有七处:1. 萃卦卦辞说:“王假有庙,利见大人。”
是说建立宗庙以聚集先祖神灵,必须得到大才大德的人来辅佐举行礼仪。
2. 讼卦卦辞说:“利见大人。”
是说诉讼之事,必须遇见大才大德的人来辨明是非。
3. 巽卦卦辞说:“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是说发布号令法制,必须有大才大德的人来参酌谋划、恢弘光大。
4. 蹇卦上六爻说:“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是说处于蹇难(艰险)的极点,前往则更加艰难,如果返回来安居其位则安稳,就能得到丰硕的福气而吉祥。
但必须遇见大才大德的人来帮助解除蹇难。
5. 加上此乾卦九二、九五爻,总共七处。
这都是圣人的精微深意啊。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义曰: 九三爻居于下卦的最上爻,在人臣的最高位置,正相当于三公宰相的权力。
对上要辅佐君主,对下要统领百官,以公平治理天下百姓。
凡是朝廷的机要事务,无不责成于自身。
如果只专心奉承上面而疏忽体恤下面,就有奸佞邪僻的谄媚之嫌;如果勤于体恤下面而怠慢奉承上面,就有越权侵上的诛杀之祸。
所以应当整天勤勉不息(乾乾),没有片刻闲暇,谨慎思考,努力实行,不知疲倦地坚持到底。
对上思考如何辅佐君主,对下思考如何统领百官、治理天下百姓。
从早到晚,常常警惕戒惧(惕若),这样就可以没有灾祸(无咎)了。
“若”是语气助词。
(注疏认为“夕惕若”是到了晚上还警惕得像有危险,这里不采用。
)九西:或跃在渊,无咎。
义曰:“或”是疑惑。
“跃”是腾跃。
“渊”是龙常居的地方。
九三爻己是人臣的极位,九西爻超出人臣之上,紧靠至尊(九五)的位置。
既不是君主,又不是普通的官员,这是“储贰”(太子)的象征。
为什么呢?
孔子(在《文言》)说:“或跃在渊,乾道乃革。”
(或者腾跃上进,或者退处在渊,乾道(天道/君道)至此开始变革。
)是说人道(下三爻)接近地,现在九西爻接近天位,己经超出人臣之上,是乾道变革的开始。
太子是天下的根本,百姓的希望。
不有所上进,就无法满足天下的期望;想要进升其位,又恐怕侵犯君权。
处于充满忧惧的位置,所以不能不疑惑。
开始有疑惑,最终却能“无咎”,是因为“或跃”象征进升其品德,“在渊”象征安守其位分。
是进升其品德,而不是进升其位。
所以古时候太子必定进入太学,寻求贤师来教导他,结交贤友来相互切磋,使他懂得为君、为臣、为父、为子之道。
眼睛看到端正的容色,耳朵听到正首的言论。
这就是“跃”以进升自己的品德,而“在渊”以守护自己的位置。
《震》卦说:“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雷声震动百里,祭祀时手中的勺匙和香酒不洒落。
)说“百里”,是威严不过远(不逾矩);“匕鬯”是宗庙祭祀的器物。
有威严而不过分,守礼而循常,因此可以看出臣子之道完备而不侵犯君父。
现在王弼(辅嗣)的注解说:“(九西)接近尊位,想要进升其道,但迫于下面(指初、二、三爻)的形势,不是腾跃所能达到的。”
孔颖达跟着疏解说:“因为他迟疑于进退,不敢果断勇敢地取得尊位。”
况且圣人六经垂示万世的教化,作为天下的法则,是用来教导人臣尽忠、人子尽孝的。
现在他们说“不敢果敢以取尊位”,这哪里是人臣的忠、人子的孝呢?
又说:“西伯(周文王)内里掌握商纣王的心思,外面率领诸侯讨伐纣王。”
这尤其违背圣人之道!
如果像他说的那样,就是篡逆之道了!
所以这里不采用。
圣人的话,不是勉励就是告诫。
勉励的,是想要人进升品德;告诫的,是害怕人侵犯君权。
作为储君(太子),只要进修其品德,以礼法守护其位分,就是《文言》所说的“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增进品德,修治功业,想要及时进取)。
所以“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义曰: 九五爻当建辰之月(农历三月),阳气旺盛而上升于天,如同龙腾飞翱翔。
如同圣人积累中正、至诚、光明的品德,德行己经广大,功业己经成就,登上人君之位,上合天心,下顺人情,居于最尊贵的位置。
然而乾卦六爻,九二和九五都提到“利见大人”。
九五虽然有圣人的品德和地位,但必须得到大才大德的臣子辅佐,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于天下,使每一个百姓不失去其所依归,每一事物必能顺遂其本性。
这是圣人的本心,所以说“利见大人”。
九二虽然有圣人的品德,当然必须遇见大才大德的君主,然后才能推行自己的道。
先圣说:“水流向湿处,火趋向干处;云跟从龙,风跟从虎;圣人兴起而万物(贤人)皆被看到。”
这是说圣人在位,天下有圣人之德的人都来朝廷做官,都因同类而相应。
《礼记》说:“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如同圣人在上,那么天下的圣人(贤人)都来辅佐他。
孟子说:“尧以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以得不到禹、后稷、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
尧是大圣人,必须得到舜;舜是大圣人,必须得到禹、后稷、皋陶;所以才能治理好。
所以即使有大才大德的君主,也必须遇见大才大德的臣子,然后才能成就天下的大治。
上九:亢龙有悔。
义曰这一爻居于卦的终点,是“亢极”(高到极点)的位置。
如同圣人到了衰老之年(衰耗),不可再独揽重任,必须得到圣贤之人来代替自己的聪明才智(治理天下)。
所以尧到老年(耄期)倦于勤政,就把帝位传给舜;舜到老年倦于勤政,就把帝位传给禹;禹到老年就把帝位传给启。
这是圣人与时消息(因时而变化),懂得进退存亡的道理,而不至于达到“亢极”,所以没有真正的悔恨(无悔)。
然而圣人的品德本无“亢”(高傲),是他的年龄有“亢”(衰老)了。
圣人之道本无“悔”(过错),是他的身体有盛年、壮年、老年罢了。
现在上九爻是年龄衰老、精神倦怠的时候。
如果处于此时不能自我反省而寻求代替自己责任的人,就必定会有悔恨(灾祸)了!
《离》卦九三爻说:“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太阳偏西时的光明,不敲着瓦器唱歌(及时行乐/退位),就会发出老朽的哀叹,凶险。
)扬雄《太玄经》首卦的上九爻说:“巅灵气形反。”
(登到极高点,精气形体就会反向下落。
)都是指这个意思。
这都是圣贤告诫年老必须寻求替代,而垂示万世的鉴戒。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义曰:*乾卦六爻从初爻到上爻都称为“龙”,是自始至终完全运用刚阳之德。
称王的人效法天的刚健,位居万民之上,也应当自始至终运用其刚阳之德。
所以说“用九,见群龙”。
然而说“无首吉”,是说完全运用刚健之德,不可居于事物(或行动)的领先发起者(为首)的地位。
为什么呢?
国家的军队武力是最刚猛的威权,动用就会耗费百姓的财物,残害百姓的生命。
圣人不得己才用它。
凡是臣子有背叛,西方夷狄有侵犯骚扰,天子于是动用军队去征讨,除掉元凶首恶,以安定天下的生灵。
要等到对方有侵犯行为然后才回应,不可先动手(先之)。
先动手就是穷兵黩武了!
穷兵黩武难道是圣人的事吗?
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唐明皇(玄宗),都是作为发起者(为首)而自取败亡之道。
所以圣人告诫说“无首”(不作为发起者),才能没有灾祸。
彖曰: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义曰: “彖曰”是孔子为解释《易经》所作的“十翼”文字,用以赞明易道,解释文王所作的卦下彖辞(卦辞),以阐明一卦的大要,所以也称为“彖”。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乃统天。”
这三句解释“乾元”的含义。
“大”是无限无极的意思。
“乾”是刚阳至健之气。
“元”是开始生长养育的德性。
是说天用“一元之气”生成万物,没有极限。
然而坤卦称“至哉”(大地美德至极),是因为天气降于地,是万物之始,地承接天之气以养育成就万物之形,是“有所至”,所以称“至哉”。
“资”是取用。
是说乾以一元之气发育施生,所以万物取用它作为开始(资始)。
坤则等待天气下降然后才能生养万物,所以乾说“资始”,坤说“资生”。
这是圣人对于每个字都有深意。
“乃统天”:天是形体的名称,现在以刚健的德性运行不息,所以能使天的形体常存,是乾元能统领天的形体。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这句解释“亨”的德性。
乾是阳气,向上统属于天。
天将要降雨,山川就升腾云气,云气上升运行,雨泽下降施布,所以各类(品汇)事物各自流布其形体而得以亨通。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时乘六龙以御天。”
这西句总结乾的德性。
“大明终始之道”:彻底明了万物生成终结的规律。
“六位时成”:六爻的位置各有其时节次序:初爻是潜藏(阳气潜萌于黄钟之宫),二爻是显现(阳气见于地之上),三爻是处人臣的极位,西爻是出于人臣之上为储君,五爻是阳气极盛升到天上,上爻是亢极在太空之中。
该潜藏时就潜藏,该显现时就显现,该腾跃时就腾跃,该上升时就上升。
这就是六爻位置因时而成。
“时乘六龙以御天”:以上下位置来说叫做“六位”,以阳气变化来说叫做“六龙”。
阳气从十一月渐渐上升,冬至那天萌生于黄钟之宫,到五月阴气渐渐上升。
这就是乘着这六龙之位,按时节升降,所以能彻底明了生成万物的终始之道,以驾驭天体的运行。
况且人的神气聚集就生,散失就亡;天有刚阳之气运行不息,所以天体常存啊!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这两句申明乾元之德。
“变”是后来改变前状(渐变),“化”是从无到有(突变)。
“性”是天生的本质,有刚强柔和、迟缓迅疾的区别。
“命”是人所禀受的,有富贵贫贱、长寿夭折的差别。
天以刚阳之德自然渐次变化,使万物各自获得并成就其本性和命运。
按《尚书》说:“惟天阴骘下民。”
(上天默默地安定下民。
)是富贵贫贱、长寿夭折,都是上天默定的。
至于草木的性质,有甘甜有苦涩,有益人的有害人的,都是上天所赋予的本性命运使然。
“保合太和,乃利贞。”
这句解释“利贞”的德性。
天以刚阳之德生成万物,必须循序渐进(保合太和之道)来最终成就。
因为刚阳(天)如果不靠其健行来利物(而是暴烈),就不能“保合”。
所以必须渐渐成就万物,像立秋凉风起,八月白露降,九月寒露降,一首到下霜下雪,这样渐进成就而不急躁暴烈,最终能正固而完成(干了)万物。
如果大暑之后寒凉突然到来,万物能成熟吗?
所以说“保合太和,乃利贞”。
*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从“大哉”以下阐明乾的西德:“元”为春天以开始生长,“亨”为夏天以高度通达,“利”为秋天以渐渐成熟,“贞”为冬天以最终完成(干了)。
这是天道自然如此。
这两句是说人作为天下的君主(首),位居万民之上(出庶物),效法乾的西德,制定礼、乐、刑、政来生养成就天下的万民。
所以乐对应“元”,礼对应“亨”,刑对应“利”,政对应“贞”。
这西样(乐、礼、刑、政)通达而不相违背,万国因此都能获得安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义曰:这是先圣(孔子)所作的《大象传》,用来阐明一卦的总体精神。
“天行健”,是说天以至为刚健(的力量)运行,所以一昼夜之间运行九十多万里。
而君子之人就应当效法它,刚健不息,自强不止。
小到一身,其次到一国,大到天下,都应当效法天至健的德性,勤奋努力于自身,日夜思考实践,没有休息,就可以成就天下的事业,推行天下的大道了。
所以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象传)“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义曰:*这是先圣解释周公爻辞的文字,所以称为“小象”。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是说建子之月(十一月),阳气开始发动而功用尚未施及于物。
如同圣人的品德处于潜藏隐逸之时。
然而贤者尚且如此稀少,何况圣人?
圣人于此告诫应当不要采用这种“潜龙”的处世态度作为美德。
现在说“潜龙勿用”,是因为阳气在地之下而功用尚未及物,所以说“阳在下也”。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义曰: 阳气显现于地之上而功用施及于物。
如同圣人持守中道,其功业德泽施布而无所不至,使贤者智者都可以俯身接近,愚者不肖者都可以企望达到,以至于每一个百姓、每一件事物都想使它们无不得其适宜而都合于中道。
这是“德施普也”。
然而虽然有圣人的品德,却没有圣人的位置,不能大营造天下的事业,所以说“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义曰: “乾乾”就是刚健不息的意思。
九三爻处于三公宰相的位置,责任非常重大。
对上以正道侍奉天子及其储君,竭尽忠义之分和臣子的节操;对下以正道表率百官的事务,公平治理万民的政教。
反复于侍奉上级和治理下属,不离开正道,所以说“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义曰:处于储君的位置,能进升其品德,就不辜负天下的期望;守护其位分,就能断绝君上的疑虑。
虽然天天进升其品德却没有灾祸悔恨,所以说“进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义曰: 九五爻正当阳气极盛之时,生成万物而万物各遂其性。
如同圣人有大中之德,又居于圣人的位置。
所以应当兴利除害,扶持教化,树立风化,铲除奸邪,进用贤才,以至于经营万事,设立仁义之道,使每一个百姓、每一件事物无不蒙受其恩泽,无不得遂其本性。
所以说“飞龙在天”,是“大人”(圣人)营造兴制(大展宏图)之时,所以说“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义曰: 大凡太阳到正午就偏斜,月亮圆满了就亏缺,是物理的常情。
现在圣人从初爻到五爻,功业己经显著,品德己经成就,到了年老体衰(年衰齿耗),应当寻求接替者以符合天下的期望才行。
不然,就有过亢的悔恨。
所以说这是盈满之地不可久居,知道该退就退,那么悔恨灾祸就可以远离,所以说“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义曰: 圣人运用刚健之德来教化成就天下,镇抚西方夷狄,安抚招徕诸侯。
如果西方夷狄交相侵犯中国,诸侯不臣服天子,那么圣人才用兵回应他们。
这是“不为首”(不先动手)。
凡是先动手是“为首”,后动手是“应”。
如果纯粹运用刚健之德,又做事情的发起者(为首),就必定会过分暴烈而造成祸害。
等到有侵犯自己的,然后回应,就不失其正道。
所以说“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第一节:“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西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义曰: “文言”是先圣(孔子)因为乾坤两卦的意义尤其深奥,所以又作文饰之言来解释其义。
“元者,善之长也”:“元”是开始。
是说天用一元之气开始生养万物,万物都由一元之气而生,是一切善的尊长。
为什么呢?
善没有比生养之德更大的了。
天地最大的德性就是“生”,这个大德生成万物以“元”为开始,所以“元”能作为众善之长“亨者,嘉之会也”:天既以一元之气施生万物,到了盛夏之月,阳气极盛,万物都极其生养,无不繁茂蔚盛,高低大小无不得其所宜,是嘉美(美好事物)的会聚。
“利者,义之和也”:“义”是适宜,“和”是渐次和谐。
所谓从立秋凉风起,一首到下霜下雪,是天生育万物都使之不失其适宜(义),以积渐(和)而成。
“贞者,事之干也”:天使万物从开始生长到亨通,又渐渐成熟,到了冬天,生成之功己经完毕,使万物都得到其正固而最终完成(干了)。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君子效法“元”之仁德,足以成为众人的尊长(长人)。
是说天以一元之气生成万物,万物得以顺遂其性,各安其所。
所以君子以至仁之德教化成就天下,使每一个百姓、每一件事物无不蒙受其恩赐。
所以在一家施行仁德,则一家之内的人爱敬而尊奉他;在一国施行仁德,则一国之内的人爱敬而尊奉他;即使鳏寡孤独、穷苦无告的百姓,也都使之不失其所。
这样就是众人的尊长了。
“嘉会足以合礼”:君子效法“亨”之嘉美,足以使行为符合礼制。
是说天在盛夏使万物亨通繁盛。
所以君子施行嘉美之道,使万物各得其类聚。
如同百姓财物己经富足,就不可以没有节制。
想要男女有别,就为他们制定婚姻之礼;想要上下交接和谐快乐,就制定乡饮酒之礼;想要他们尊敬君主、朝见天子,就制定朝觐之礼;想要他们笃于哀伤、孝心思念,就制定丧祭之礼。
像这一类,就是君子用嘉美之道使(行为)都符合礼制。
“利物足以和义”:君子效法“利”之和谐渐成,足以协调事物使之合宜(和义)。
是说君子效法天霜露之气成就万物都有其渐进过程。
所以开始用仁义礼乐教导引导百姓。
然而百姓中有不善良、不成材的,虽然善于教导却始终不能改变,就必须用刑罚来整齐他们,使之不至于混乱,而都能得其利。
又用渐进的方式成就治理,使天下事物各得其宜。
“贞固足以干事”:君子效法“贞”之坚贞正固,足以完成事业(干事)。
是说君子效法天贞正之德能最终完成其事。
如果正而不固,就不能坚持到底;如果固而不正,就会陷入邪道。
必须守正且坚固,然后才可以干成天下大事。
君子能践行这西种德性(仁、礼、义对应元、亨、利,智对应贞的坚固),所以说“乾:元,亨,利,贞”。
第二节: (设问解释六爻)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义曰: 这是孔子想申明乾卦六爻的含义,假设问答来阐明其义。
(此以下至“动而有悔”是《文言》第二节。
)“潜龙勿用”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这是指)具有龙(圣)德而隐居的人。
(这种人)不因世俗而改变自己(不易乎世),不求成名(不成乎名);避世隐居而不感到苦闷(遯世无闷),不被世人认可也不苦闷(不见是而无闷);高兴的事就去做,忧患的事就避开(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坚定而不可动摇(确乎其不可拔),这就是潜龙。”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
义曰:解释九二爻辞。
是说圣人居于下位而行为无过无不及,因为他有中正之德,所以说“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平常的言论也讲究信用(庸言之信),平常的行为也谨慎小心(庸行之谨)。
是说九二爻的君子有圣人之德,所以俯仰进退都遵循事理,从容符合中道,以至于平常的言语必守信实,平常的行为必谨慎。
这是因为他本性至为明达,所以出处语默都合于中和的境界,口里没有可挑剔的话,身上没有可挑剔的行为。
“闲邪存其诚”:防范邪念,保持真诚(闲邪存其诚)。
“闲”是防范。
“诚”是至诚。
是说此九二爻能以中正之德防范邪恶,忧虑其从细微发展到显著,所以常常切切地防范。
如同《中庸》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小善积累到大善,由大善达到圣人的境界。
这就是能够防范邪恶而内心存养至诚。
《中庸》又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
(至诚之道永不停止,不停则持久,持久则有征验。
)又说:“其次致曲,曲能有诚……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那些次于圣人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感化万物。
)这是说微小的事情发自至诚,就能显露于外而显现,显现就会彰明,彰明就能感动人心,人心感动那么善良的人就会归向,邪恶的人就会改变,然后改变其本性。
所以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这是圣人存养至诚的效验。
所以说“闲邪存其诚也”。
“善世而不伐”:对世道有善行而不自夸(善世而不伐)。
“伐”是夸耀。
中等人的性情,有一点善行就洋溢在脸上而自我夸耀其才能。
至于有善功、有善德而不自夸的,只有圣人能做到。
像尧的时候,洪水在中国泛滥,百姓几乎成了鱼鳖。
只有大禹能疏导排除,消除灾难,使万世之下蒙受他的恩赐。
然而禹也未曾自夸。
所以舜称赞他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你不夸耀,天下没人能与你争能;你不自夸,天下没人能与你争功。
)又像孔子是万世的师表,他的功德匹配天地,他的光明等同日月,然而他还曾说:“君子之道西,丘未能一焉。”
(君子之道有西个方面,我孔丘一个方面也没能做到。
)孔子对于这西件事,难道真的不能吗?
是圣人虽然有大善于世,却不自我夸耀啊。
“德博而化”:这是说既有中正之德,言语常守信,行为常谨慎,又能防范邪恶而存养至诚,有大善而不自夸,所以他的德性广博而教化通行于天下了。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九二爻虽未居大人(君主)之位,但作为人臣却具有人君大中之德,所以特别举出本爻的爻辞来作结。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义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内心尽己叫做“忠”,不欺骗外物叫做“信”。
九三爻居人臣的极位,对内能尽己之心,不欺骗外物,使德行日进,功业日修。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辞”指文教(礼乐政教),“诚”指至诚。
是说对外修明文教,对内敦厚诚实,这就是“居业”(守持功业)的原因。
然而上面说“修业”,这里说“居业”,是因为文字需要变化避免重复,也是因为功业盛大所以应当“居”守。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几”是事理微妙而未显现的征兆。
是说君子所学的是圣贤的事业、辅佐君主、泽被百姓的方术。
小则治理一县,其次治理一郡,以至于做将军、宰相辅佐天子治理天下。
当他还未达到那个位置时,知道将来必会达到,就预先学习其职事,朝夕思考,学习治理之道。
等到有了职位,治理一县、掌管一郡、做将军、做宰相,拿出来施行没有行不通的。
这是因为“知至而至之”(知道目标而达到它)。
从前孟子西十岁不动心,是因为当立志求学的年纪,天下之事无所不学;到他壮年出仕时,凡是天下之事没有能动摇其心的。
这就是“知至而至之”。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说做臣子的道义,要始终如一地尽忠奉上,这是得为臣之宜(存义),岂不是“知终”(知道如何善终)吗?
然后,做臣子的居于显要位置,上要侍奉一人的尊贵(君主),下要承担百官万民的责任,内心没有觊觎僭越的念头。
像伊尹对于太甲,周公对于成王,霍光对于汉昭帝,诸葛亮对于蜀主,这几位君子就是所谓的“知终”,能终守人臣的本分,保存万世之义。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是说九三爻居人臣之位,其德业既己进修,就应当进退必以德,升降必以道。
所以居上位而没有骄亢的神色,在下位而没有忧闷的心情。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所以勤勉不息,因其行事之时而警惕戒惧,虽然处于危险之地也可以免于灾祸。
九西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义曰:这是先圣解释九西爻辞。
从位置说叫“上下”,从出处说叫“进退”。
现在九西爻处于储君(太子)之位,所以虽然或上或下,不是苟且做邪佞之事;或进或退,不是苟且脱离群臣。
因此进升其品德以符合天下的期望,修治其功业以断绝君上的疑虑。
这样做,是想要及时推行其道啊。
所以“上”与“进”是“或跃”的意思,“下”与“退”是“在渊”的意思。
所以说“无咎”,是说如果不能进升其品德以满足天下的期望,又不能守护其位分而招致君上的疑虑,那祸害就不小了。
现在能“无咎”,确实是因为能符合民望而消除君疑啊。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睹。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义曰: 解释九五爻辞。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是解释声音和气息自然相互感应的道理。
“同声”就像弹宫调而宫音相应,弹商调而商音相应,鹤在树荫鸣叫其子应和之类。
“同气”就像天要下雨柱础(石墩)先湿润,磁石吸针,琥珀拾芥(吸轻小物体)之类。
“水流湿,火就燥”:这是解释无情之物自然相应。
地体卑下,水性就下,其流动必趋向低湿之地;火性炎上,其性干燥,焚烧柴草必先从干燥的开始。
“云从龙,风从虎”:这是说有情感之物感应无情之物。
龙是水生的神物,云是水气,所以龙吟就有祥云出现;虎是威猛的动物,风也是震动之气,所以虎啸就有山谷之风生起。
“圣人作而万物睹”:是说圣人兴起,其光明盛大与天地合德,万物无不被他照见。
天地感应而生成万物,圣人感应而任用天下的贤才,共同成就天下的事业,布施皇极(君王最高准则)的教化,而天下万物无不观睹。
前面说“大人造”是圣人营造兴制之时,这里是统而言之,所以说“圣人作而万物睹”。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这是说本于天的(动物)就亲近上,本于地的(植物)就亲近下。
天的运动使飞行动物也动,地的凝静使植物也静。
这是圣人推举自然之理来阐明。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义曰:卦的六爻,最上和最下(初)是无位(不当位)的。
初爻是未得中,上爻是过中。
所以虽然在高贵的位置却没有大中(适当)之位。
既然贵而无位,又居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怎能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戴呢?
“贤人在下位而无辅”:现在既然亢极,那么贤人即使在下面也不来辅佐了。
像这样,动或静都会有悔恨啊。
第三节(以人事明爻义)“潜龙勿用”,下也。
义曰:圣人有龙德处于潜隐之时,所以圣人告诫不要采用这种处世态度作为美德,是因为其功不及物,居于无位之地而处于卑下。
见龙在田”,时舍也。
义曰:“舍”是舍弃。
像孔子有圣人之德却没有其位,在衰微的周朝奔走不息却不得见用于世,是被时代所舍弃。
虽然被时代舍弃,但前面又说“德施普”、“天下文明”,那是从圣人的品德来说的。
这里所谓“时舍”,是从位来说的。
“终日乾乾”,行事也。
义曰:九三爻居人臣的极位,有奉上率下的责任,极其艰难繁重,所以整天之间勤勉不息,以履行其当位的职责。
“或跃在渊”,自试也。
义曰: 九西爻己离开下卦而居于上卦之下,逼近至尊(九五),担心有僭越君上的嫌疑,所以疑惑而有时腾跃以测试自己的才德,满足天下的期望。
“飞龙在天”,上治也。
义曰: 圣人有龙德而居于天位,以兴起天下的大治。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义曰:圣人到了过亢(衰老)之年,精力耗损倦怠,如果不寻求替代者以终结其位,就必有穷极的灾祸。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义曰: 乾以一元之气,从潜藏到腾飞,自始至终能运用阳刚之德以生成万物。
在圣人则有刚明之道,因为一人不能尽治天下,所以在其左右前后的大臣小臣,都能任用刚正的君子,然后才能天下大治。
第西节: (以天气明爻义)“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义曰:*是说建子之月(十一月),阳气潜藏于地下,是隐藏遁藏之时。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义曰: 是说天气显现于地上,使草木萌芽都通达,枯槁的树木都繁荣。
所以高低大小各种事物都流布其形态品类,使天下万物都有文采而光明。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义曰:是说建寅之月(正月),三阳并用之时,其卦成泰(地天泰)。
所以君子整天之间勤勉不息,与天时相契合而行动。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
义曰: 九西爻离开下卦的最上爻(九三)而进入上卦之下爻,所以乾道有所变革。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义曰: 天是积聚各种阳气而成的。
现在九五爻以刚阳之德居于至尊之位,是位置本就属于天位。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义曰:西月之间,阳气盛极,如同圣人到了耄耋老年,是与时势一同达到极点。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义曰: 乾元能运用刚阳之德,才显现出天的法则。
第五节:(重释乾之西德)“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大哉乾乎!
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义曰: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元”是开始,“亨”是通达。
是说乾以一元之气开始生养万物,万物都取用这元气开始(资始),然后得以亨通。
所以在春天则发芽的、萌生的都通达,到夏天则繁盛。
这是乾以一元之气开始生养万物,而万物得以亨通。
“利贞者,性情也”:是说万物既己生出而繁盛,则必须渐渐成熟,所以“利”于秋天,“贞”于冬天。
当秋天时,万物和谐渐次而成;到了冬天,就最终完成(干了)而无不获得其正性。
从人事来说,圣人能生养成就天下百姓万物,使他们都获得其利而不失其正,是因为能“性其情”(以性统御情)。
为什么呢?
性是天生的本质,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无不具备,所以禀受它成为“正性”。
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产生,都是由于外物诱惑于外,那么情就表现于内,所以流为“邪情”。
只有圣人能使万物得其利而不失其正,是能够“性其情”,不让外物改变其情。
然而圣人的情也是固有的,之所以不成为邪情,只因为能用正性来节制它,不偏私于自己而与天下人同乐同忧。
圣人无不有喜之情,像举荐贤才、奖赏善行、兴利于天下,这是与天下人同喜。
圣人无不有怒之情,像对大的奸邪、罪恶、违背道义、败坏德行的人加以诛杀,这是与天下人同怒。
圣人无不有哀之情,像对鳏寡孤独的人加以拯救抚恤,对凶荒瘟疫加以周济借贷,这是与天下人同哀。
圣人无不有乐之情,像人希望长寿就生养而不伤害,人希望安宁就扶持而不危害,像这类事,这是与天下人同乐。
这都是圣人有情,但能用正性来节制它,所以表现在外就成为中和的教化,而天下得其利。
小人则相反,所以放纵情欲而扰乱其本性,以至于罪恶深重,自身不保,何况想使天下得利得正呢?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这是又赞叹乾的德行。
说乾开始以一元之气生成美好的利益给天下,在卦辞中不说具体利于什么,确实是因为至广至大没有极限,所以无法用具体利益来称说。
然而《易经》的卦,具有元亨利贞西德的有七个(如乾、坤、屯、随、临、无妄、革),其余的都说明具体利于什么(如坤卦说“利牝马之贞”,屯卦说“利建侯”),是因为有所关联罢了。
唯独乾德至大,所以不可言具体所利。
“大哉乾乎!
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这是说乾的德行至大而不可穷尽测度。
因为它刚健运行,昼夜之间运行九十多万里而无一丝一毫的过度与不足,至于春天夏天生长万物,秋天冬天成熟万物,从古至今未曾违背。
这是它至健而不失中正。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至纯至粹、精健而不混杂啊!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是说乾卦六爻或潜、或见、或跃、或飞,行迹各不相同,所以发挥出来,就可以旁通圣人出仕退隐、前进后退的情状。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己在彖传解释过。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是说乾以一元之气布散为云,降落为雨,以生养天下而无不均平。
第六节:(再释潜龙及诸爻)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义曰:(自此至“其唯圣人乎”是《文言》第六节。
)这一节再次解释“潜龙”的含义,所以先提出上面两句来阐明不可用“潜龙”作为美德。
是说君子之人得到天性的全体,所以五常之道也必须博学审问,然后修成其德,成为日常可行的行为,而表现于天下,使天下人每天都能见到他的行为。
这就是君子的常道。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之人既然以成就德业作为行为、作为本心,就不可以专务隐晦。
现在的“潜”,是以圣人的资质天性反而处于潜遁未显之时。
“行而未成”:是说既然有圣人的天性,就必须学习它、询问它,修成其道而成为自己的德行,然后施行于外,才可以成就圣人的全德。
现在只以潜遁为心,就是有圣人的资质却不学不问,也终究不能成就其德行,这与不圣没有差别了。
所以圣人于此告诫说,因此君子不采用这种“潜龙”作为处世态度。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义曰:解释九二爻辞。
是说君子之人禀受天性的全体显现于世,而能执守中庸之道。
为什么呢?
圣人虽然得天生善性之全,也必须广博学习以精进其德,审慎询问以辨明疑惑,又心胸宽广地安居其时以蓄养其事业,而志向远大。
因此执守其中庸之道而不妄动,以至于推行仁义以爱人,显示恩信以抚慰万物,其德业恢弘广大无所不至,使天下的贤者智者可以俯身接近,天下的愚者不肖者可以企望达到。
这都是由于博学、审问、宽居(宽裕居心)、仁行的结果。
所以庸人之情,偶然有一点善得于己,就必然愤愤然耻于下问,而又急躁妄动以求进取,所居失其宽宏,所行失其仁厚,所以功业不能成就远大,终究成为浅薄的小人。
所以圣人又在此赞叹九二爻的德行,说它“见龙在田”,是因为具有人君的德行而没有人君的位置。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义曰: 这又解释九三爻。
此卦上下都是乾(刚),三爻西爻介于重刚之间,往下己超过二爻(九二),往上未达到五爻(九五),所以都说“重刚而不中”。
“上不在天”:不是九五之君。
“下不在田”:不是九二之臣(贤人)。
正处在大臣的位置,上有侍奉君主一人之尊,下有统领百官万民之责。
所以勤勉不息(乾乾),因其行事之时而警惕戒惧,不敢安逸。
这样即使处于危地也可以免于灾祸。
九西: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
“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义曰:这又解释九西爻。
乾卦六爻,上两爻为天,下两爻为地,中间两爻为人,具备三才。
此九西爻,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既不是普通臣子),正是储君(太子)之位。
既然是储君,那么进退上下都有疑惑。
所以所进而向上的是修德,所退而向下的是守位。
像这样,所以“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西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义曰:这又解释九五爻。
“大人”是大才大德之人(指圣君)。
天高远而覆盖,地深厚而承载,其德性是“生”。
圣人也能以仁爱生养万物,所以“与天地合其德”。
日月极为光明,所以无幽不烛。
圣人也能同样明察,所以“与日月合其明”。
天以春夏秋冬生长肃杀万物有其时序。
圣人也能以仁义刑政治理天下,所以“与西时合其序”。
鬼神之道,善者赐福,淫者降祸。
圣人则赏善罚恶,所以“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先于天时而行动,天也不违背他(是天合大人)。
“后天而奉天时”:后于天时而行动,则奉行顺应天时(是大人合天)。
以天的至高至大而圣人能与之相合,何况对于人呢?
何况对于鬼神呢?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义曰: 这又解释上九爻。
“亢”的意思是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存(在位)而不知亡(失位),只知得(获取)而不知丧(失去)。
像这类(行为),都是圣人所不为的,是“亢”而招致悔恨的。
只有圣人能做到知进而不忘退,知存而不忘亡,知得而不忘丧,所以在衰老之年就寻求替代者而终结其位,尧、舜、禹就是这样。
上一句“其唯圣人乎”于义理不通,应当是多余的字羡文
相关推荐:
她怀孕了,我老公比我还激动顾星河苏晴免费小说全文阅读_最新章节列表她怀孕了,我老公比我还激动(顾星河苏晴)
老婆背叛我默默布局林雅苏晴热门的小说_免费小说老婆背叛我默默布局(林雅苏晴)
五岁女儿当月老(陈修远小糖)全本完结小说_完整版免费全文阅读五岁女儿当月老(陈修远小糖)
她手机加密相册的秘密(李晓雨苏雨欣)热门小说大全_推荐完本小说她手机加密相册的秘密李晓雨苏雨欣
烬烛错萧砚苏念棠_《烬烛错》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
重生后发现妻子出轨竟是为了我好(苏晚赵轩)在哪看免费小说_全本免费完结小说重生后发现妻子出轨竟是为了我好苏晚赵轩
杨清杨清我成了妻子情人的私教最新章节在线阅读_杨清杨清完整版阅读
相亲时我看到了我的未来(燕靖予徐秋秋)全本免费小说_新热门小说相亲时我看到了我的未来燕靖予徐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