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神秘委托许清歌将手中的狼毫笔轻轻搁在青瓷笔山上,向后靠在椅背上,
缓缓闭上眼睛。修复台上,元代画家黄公望的《溪山清远图》已经完成了最后的补色工作,
只待明日装裱。窗外,故宫的琉璃瓦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金色光芒,
而她的工作室里却是一片静谧,只有古旧纸张特有的淡淡霉味和墨香萦绕在空气中。
"许老师,您还在忙啊?"助理小张探头进来,手里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龙井,
"都七点多了,您午饭都没吃。"许清歌睁开眼,接过茶杯,
温热透过杯壁传递到她修长的手指上。她抿了一口,苦涩中带着回甘,
就像她这份工作——枯燥中藏着无尽的惊喜。"刚补完最后一处破损。
"她指了指画作右上角几乎不可见的修补痕迹,"你看这里,原来的绢丝已经碳化,
我用显微镜一根根补上的。"小张凑近看了看,惊叹道:"完全看不出来是修复过的!
许老师,您这手艺真是绝了。"许清歌微微一笑,眼角泛起细小的纹路。
三十岁的她已经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年,从最基础的除尘工作做起,
如今已是故宫文物修复院最年轻的古画修复专家。"对了,"小张突然想起什么,
"院长说让您明天上午十点去他办公室一趟,好像有个私人收藏家想请您修复一幅明代古画。
"许清歌挑了挑眉:"私人收藏?谁啊?""听说是位姓周的先生,好像挺有来头的。
"小张压低声音,"院长对他特别客气,亲自送到大门口呢。"许清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作为故宫的修复专家,她接手过不少重要文物,但私人收藏家直接点名找她的情况并不多见。
第二天上午九点五十分,许清歌整理好衣装,站在院长办公室门前深吸一口气,轻轻敲门。
"进来。"里面传来院长沉稳的声音。推门而入,
许清歌看到院长对面坐着一位约莫五十岁左右的男子。他穿着考究的深灰色三件套西装,
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向脑后,面容严肃中带着几分儒雅。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眼睛——漆黑如墨,深不见底,仿佛能看透人心。"许老师,
这位是周默笙先生,周氏企业的董事长,也是位资深的书画收藏家。"院长介绍道,
语气中带着少有的恭敬,"周先生,这位就是我们院最好的古画修复师许清歌。
"周默笙站起身,微微颔首:"久仰许老师大名。"许清歌礼貌地与他握手,
感受到对方手掌的温度和力度——既不冷漠也不过分热情,恰到好处的礼节性接触。
"周先生过奖了,我只是个普通修复师。""许老师太谦虚了。
"周默笙从身旁拿出一个长方形的紫檀木盒,上面雕刻着精美的缠枝纹,"我这次来,
是想请您帮忙修复一幅家传古画。"他将盒子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打开铜扣,掀开盖子。
里面是一幅卷轴,绢本已经泛黄,但保存得相当完好。许清歌戴上白手套,轻轻展开画卷。
随着画面逐渐呈现,她的呼吸不自觉地变得急促起来。这是一幅山水画,构图疏朗有致,
笔墨苍劲有力。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一座茅屋隐于山腰,意境幽远。
画面右上角题有"寒山幽居图"四字,落款是"许远山",钤印已经模糊不清。
"这是..."许清歌的声音有些颤抖。"明代画家许远山的作品。
"周默笙注视着她的反应,"许老师似乎很熟悉这位画家?
"许清歌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许远山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宫廷画师,传世作品极少,
故宫仅收藏了一幅他的《秋江待渡图》。"她停顿了一下,"周先生这幅画如果确是真迹,
将是重大发现。""正因如此,我才希望由最好的修复师来接手。
"周默笙的目光直视许清歌,"我调查过您的背景,知道您对明代绘画,
尤其是许远山的作品有深入研究。
"许清歌感到一丝不适——这位周先生似乎对她了解得有点多。
但职业素养让她很快调整好状态:"修复古画是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做详细的科学检测和方案设计...""费用不是问题。"周默笙打断她,
"我只要求两点:第一,修复工作必须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第二,
画作不能离开我的视线范围。
"院长咳嗽一声:"周先生的意思是...""我会在故宫附近租一套工作室,
所有设备按最高标准配置。"周默笙的语气不容置疑,"许老师可以在那里工作,
我会派人全天候保护画作。"许清歌与院长交换了一个眼神。这种要求确实有些过分,
但考虑到画作的价值和收藏家的顾虑,也并非完全不能理解。
"我需要先对画作进行初步鉴定。"许清歌最终说道。周默笙点点头,
退后一步给她让出空间。许清歌拿出放大镜,
仔细检查画作的每一个细节——纸张的纤维、墨色的渗透、印章的痕迹...半小时后,
她直起身,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从纸张老化程度、笔墨特点和印章风格来看,
这极有可能是许远山的真迹。不过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检测确认。""那么,
许老师愿意接手这个项目吗?"周默笙问道。许清歌犹豫了一下。
这个周默笙身上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息,让她本能地感到警惕。
但那幅画...那幅画对她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好,我接受。
但我有条件——工作流程必须按专业标准来,不能因为您的个人要求而影响修复质量。
"周默笙嘴角微微上扬:"当然,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
"## 第二章 画中玄机三天后,许清歌搬进了位于故宫东侧胡同里的一套四合院。
院子被精心改造成了专业的工作室,配备了最先进的修复设备和监控系统。
周默笙派了两名保镖24小时轮班值守,他自己则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出现,询问修复进展。
最初的两周,许清歌主要进行画作的检测和清洁工作。通过红外线、紫外线扫描和化学分析,
她确认这幅《寒山幽居图》确实是明代中期的作品,与许远山的风格高度吻合。"周先生,
有个发现您可能会感兴趣。"一个雨天的下午,许清歌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扫描图像说,
"在画作的右下角,红外线显示下面还有一层图像。"周默笙立刻凑近,
眉头微蹙:"什么意思?""可能是画家最初画了其他内容,后来覆盖掉了。
这在古代绘画中并不罕见。"许清歌调整图像对比度,"隐约能看到一些线条,但太模糊了,
无法辨认。"周默笙的表情变得异常严肃,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西装内袋:"能想办法看清楚吗?""理论上可以,但风险很大。
需要局部软化颜料层,可能会对画作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不行!"周默笙突然提高音量,
把许清歌吓了一跳,"我是说...这幅画对我们家族很重要,不能冒险。
"许清歌敏锐地注意到他眼中闪过的一丝慌乱。
这个反应不太正常——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应该对画作的秘密更感兴趣才对。"我理解。
"她平静地说,"那我们继续按原计划进行表面清洁和加固。
"周默笙似乎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很快恢复了冷静:"抱歉,我太紧张了。
这幅画是我们周家传了十几代的宝贝,家父临终前特别嘱咐我要好好保管。"许清歌点点头,
没有多问。但心中的疑问却越来越多——为什么周默笙对这幅画如此紧张?
为什么他坚持要亲自监督修复过程?那层被掩盖的图像又是什么?当晚,
许清歌回到自己在工作室旁的小卧室,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搜索关于许远山和周家的资料。
许远山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宫廷画师,生平记载很少,只知道他后来因故被贬,下落不明。
而周家..."周氏企业..."许清歌键入关键词,屏幕上立刻弹出大量信息。
周氏是近三十年崛起的商业帝国,涉及房地产、金融、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
创始人周维城白手起家,行事低调神秘,有传言说他早年是靠古董买卖起家的。
许清歌继续往下翻,
突然在一篇二十年前的旧新闻中看到一张照片——年轻的周维城站在一幅画前,神情肃穆。
虽然画作只露出一角,但那独特的构图和笔触..."《寒山幽居图》?"许清歌放大图片,
心跳加速。照片拍摄于1992年,说明周家拥有这幅画至少三十年了。更令她惊讶的是,
新闻标题写着"周维城捐赠明代《秋江待渡图》予国家博物馆"。许清歌立刻搜索相关信息,
发现故宫收藏的那幅许远山的《秋江待渡图》正是周维城捐赠的。
"为什么周家有两幅许远山的画?又为什么只捐出一幅?"许清歌喃喃自语。
她调出《秋江待渡图》的高清图像,与《寒山幽居图》进行对比。
两幅画的风格确实非常相似,
但更让她在意的是构图上的某种呼应——《秋江待渡图》是横向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