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像素世界里的氧气我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我的爱好就是刷刷视频。我的名字叫隗烬,
在一家名为“不存在”的贸易企司做着数据录入员的工作,朝九晚五,偶尔加班,
工资卡上的数字每月精准地增长一点,又精准地被房租、水电、通勤和外卖掏空。
生活就像一列设定好轨道的电车,平稳、乏味、看得见尽头。每天下班,
坐着能把人挤成二次元贴画的地铁,
拖着灌了铅的双腿回到租住的、永远带着一丝霉味的小单间,身体像散了架,
灵魂也仿佛被抽干了。唯一的慰藉,就是把自己扔进那张吱呀作响、海绵有点塌陷的旧沙发,
点亮手机屏幕。那一刻,指尖在光滑冰冷的玻璃上滑动,五光十色、永不疲倦的短视频世界,
成了我赖以呼吸的、唯一的氧气。那里有憨态可掬的猫狗,有令人瞬间忘却烦恼的爆笑段子,
有三分钟带你了解宇宙黑洞的科普。当然,
也有妆容精致、舞姿摇曳、在滤镜和美颜加持下美得不真实的美女。看美女视频时,
评论区总是格外“喧嚣”,像一个永不落幕的嘈杂市场。
里面充斥着各种油腻的搭讪“小姐姐好美哦,
好想娶回家”、刻薄的评论“脸是p的吧?脖子和脸都是两个色号”,
甚至赤裸裸的侮辱“看着不像好人呐”。起初,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眉头微皱,
手指快速划过,心里嘀咕一句“真无聊”或者“没素质”。渐渐地,这种评论看得多了,
貌似有些麻木了,一种微妙得情绪开始缠绕上来,我不再反感这些评论。我发现,
那些玩梗玩得炉火纯青、吐槽吐得一针见血、带着点蔫坏或者恶意的评论,
往往能收获一片“哈哈哈”和很多的点赞。发评论的人仿佛成了这个小舞台上的焦点,
享受着虚拟的追捧和一种奇异的“话语权”。有时候,
一个特别刁钻、带着点人身攻击却又精准戳中某个荒诞点的评论,
会让我心里也莫名地‘咯噔’一下,甚至嘴角会不自觉地牵动,
露出一丝连我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笑意。一种隐秘的冲动在心底悄然滋生、膨胀,
我要是也发一条,会不会也这么‘火’?
会不会也有人觉得我‘犀利’、‘有梗’、‘看问题的角度特别’。这种渴望认同的念头,
像黑暗中闪烁的萤火,微弱,却固执地吸引着我。二试探地深渊那个改变一切地转折点,
发生在一个普通地周二晚上。我刷到一个热度很高的视频,
标题是:“初入职场小职员与职场大佬的一天”。
场景是在一个窗明几净、装修现代的写字楼茶水间。
视频的主角是一个穿着笔挺黑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银丝边眼镜的中年男人。
他正对着一个低着头、看起来刚毕业不久、穿着朴素套裙的女孩劈头盖脸的训斥。
女孩手里捧着一个咖啡杯,褐色的污渍在她浅色的圈子上晕开一大片,像一幅抽象的失败画。
她的肩膀微微发抖,长长的睫毛上似乎挂着水珠,感觉就要哭出来了。男人声音不大,
但蛇口蜂针,充满着一种贬低的心理暗示:泠鸢,我说过多少次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这点小事你都做不好?公司请你来是创造价值的,不是来当摆设的!连咖啡杯都端不稳,
还能指望你干什么?啊?视频拍摄的角度很刁钻,清晰的捕捉到了男人镜片后轻蔑的眼神,
以及女孩那因为极度委屈和努力克制后微微抽动的嘴角。一个念头一闪而过,
有对经理的反感,有对那个女孩的同情。但更强烈、更汹涌的,
是一种混杂着病态优越感的兴奋,和一股想要“踩一脚”、加入这场“审判”的冲动。
那个男人刻薄的嘴脸和女孩狼狈无助的样子,像一根烧红的针,狠狠扎进我麻木的神经末梢。
就在这时,一个词像闪电般击中了我——“办公室盆栽”。这个词太妙了,
简直是为这个场景量身定做的!它精准的概括了经理对女孩的物化贬低,
又带着一种植物般的漠然和无生命感。冰冷、残酷、一针见血!简直是神来之笔!
“这个梗绝了!”我心脏狂跳,血液似乎都涌上了头顶,握着手机的手心瞬间变得湿滑。
手指悬在评论框上方,微微颤抖着。发出去?
会不会被骂“没同情心”、“落井下石”、“和那个经理一样的刻薄”?会不会被举报?
视频的热度这么高,万一......虽然那个经理的嘴脸实在可恶,
但“办公室盆栽”这个词实在太贴切、太有传播力、太能引发共鸣了!
我仿佛已经看到无数人为我的“毒舌金句”点赞叫好,看到评论被顶到热评第一,
看到“楼主神评”、“年度最佳梗”之类的回复刷屏。那种被万众瞩目的虚拟快感,
像电流一样刺激着我的大脑。最终,那点微不足道的道德顾虑和对虚拟认同的极度渴望,
压倒了一切。我深吸一口气,胸腔里充满了某种近乎恶作剧的、带着破坏欲的兴奋,
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敲击:“精准定位!‘办公室盆栽’本盆了属于是狗头保命”点击,
发送。那个小小的发送图标闪烁了一下,我的评论消失在了信息的洪流中。
接下来的几十分钟,我像个等待开奖的赌徒,每隔几秒就神经质地刷新一次评论区。
心跳如密集的鼓点敲打着耳膜,手心全是粘腻的冷汗。每一次刷新,都带着期待和恐惧。
然而,期待中的“爆火”并没有降临。几分钟后,我看到自己的评论,
仍旧孤零零的挂在那里,像一颗投入大海的小石子,毫无波澜。
只有零星几个赞数字在3到5之间跳动,一条‘盆栽这个词好形象,扎心了’的回复,
还有一条‘楼主嘴都点毒,不过确实像’。没有预想的山呼海啸,没有预想的狂风暴雨,
甚至没有太多的人注意到。巨大的失落感像冰冷的潮水瞬间将我淹没。但随即,
一种奇异和轻松感和隐秘的兴奋感又悄然浮了上来——没人骂我!没人举报我!
我安全的“投掷”了一枚带着毒刺的语言炸弹,甚至还有人觉得它“有趣”、“形象”。
这个认知,像一把火,点燃了我内心的躁动。三面具下的狂欢第一次“安全”的放纵,
像潘多拉魔盒被撬开了一道缝隙,释放出压抑已久的阴暗气息。
那条“办公室盆栽”的评论虽然没有大火,但偶尔收到的点赞和那些认同的回复,
持续的刺激着我渴望被关注的神经末梢。我开始更频繁地在各种视频下留下足迹,
更肆无忌惮地“顽梗”,试图复制甚至超越那种微妙地快感。看到美女跳舞的视频,
我不再只是沉默地划过或皱皱眉头,我开始模仿那些“老司机”的口吻,发一些自以为幽默,
实则充满轻薄和物化意味的调侃:“这腰扭得,工地水泥搅拌机看了都自愧不如,
申请专利吧滑稽”。起初按下发送键时,指尖还会残留一丝犹豫,但发现不仅平安无事,
甚至还有人回复“兄弟会说多说”、“角度清奇”、“笑不活了”,
那种被一小撮同类‘理解’和‘认同’的快感,像廉价却劲头十足的酒,让我飘飘然,
晕乎乎。我的“战场”不再局限于美女和职场视频,它迅速扩张,
吞噬着我能接触到的所有领域。社会新闻下,我化身“正义键盘侠”,
用最刻薄、最煽动性的语言攻击当事人,仿佛自己手持道德权杖,拥有审判众生的权力。
一个女孩被骚扰后维权的新闻下,我评论“穿那么少晚上出门,不就是给别人暗示吗?
现在又来立牌坊?”收获了几十个赞和一些“话糙理不糙”的附和。娱乐八卦里,
我成为“毒舌点评家”,对明星的外貌、身材、私生活极尽嘲讽挖苦。“这脸崩的,
硅胶都流出来了,粉丝滤镜是焊在视网膜上了吗?”,这样的评论下,
同样聚集了一批“乐子人”。甚至在分享知识、读书心得的视频下,
我也忍不住要抬杠、挑刺,用轻蔑的语气质疑发布者的专业性和动机,
以显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众不同”。
来越“鲜明”——犀利、刻薄、充满自以为是的“洞察力”和包裹在“幽默”外衣下的恶意。
我沉迷于寻找那些能刺痛他人、引发争议的点,并以此为乐。果然,
我的“才华”开始被“更多人”认可。点赞数从个位稳步上升到十位数,偶尔遇到热点事件,
还能破百,甚至几百。评论区开始出现“楼主真相帝!”、“精辟!
”、“笑死我了”、“就喜欢你这股犀利劲坏笑”之类的回复。更让我受宠若惊的是,
开始有人私信我,“哥们,你说的太对了!那帮圣母看着就烦!”、“关注你了,
就爱看你怼人,解气!”、“加个群?一起玩?”这些来自“同道中人”的认同如同甘霖,
浇灌着我日益膨胀的虚荣心和扭曲的归属感。我感觉自己找到了组织,找到了“知音”。
当然,抨击和谩骂也从未缺席。“傻*”、“嘴贱”、“没教养”、“心理变态吧?
”、“举报了不谢”之类的评论时常出现,像恼人的苍蝇。但奇怪的是,
这些负面的声音非但没有让我退缩、反思,
反而让我产生一种扭曲的兴奋感和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看,他们急了!他们被戳痛了!
他们才是虚伪的、不敢直面真相的懦夫!我的存在让他们不舒服了,这正是我的价值!
”最关键的是,我无比清楚,在浩瀚网络的汪洋大海里,
没人知道屏幕后那个叫“隗烬”的普通上班族是谁。我是自由的!我是隐身的!
是手握键盘利剑的匿名审判者!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调侃就怎么调侃,
想怎么释放恶意就怎么释放,嘿嘿。这种掌控话语权,肆意释放阴暗面而无需负责的快感,
像纯度极高的毒品,迅速侵蚀了我的理智,让我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四模糊的边界与现实的裂痕:渗透的毒素不知不觉间,
那张在网络上焊死在脸上的“毒舌审判者”面具,像一种无形的毒素,
开始向现实生活的毛细血管渗透。公司食堂午餐时间,人声鼎沸。
隔壁部门那个出了名慢性子、总是显得有些笨拙的老王,在端餐盘时不小心脚下一滑,
餐盘脱手飞出,饭菜“哗啦”一声撒了一地,汤汁溅到了旁边同事的裤脚上。
周围下意识地惊呼退开,老王瞬间涨红了脸,手忙脚乱地蹲下去收拾,嘴里不停地道歉,
额头上急出了汗珠。就在这片小小的混乱和尴尬中,我几乎是条件反射地,
带着一丝在评论区里练就的戏谑腔调,声音不大却足够清晰地脱口而出:“哟,
‘办公室盆栽’改行当‘地板画家’了?这抽象派作品,值钱啊!就是味有点冲捂鼻。
”话音未落,原本嘈杂的食堂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老王收拾的动作僵住了,脸由红转白,
又由白转青。周围同事投来的目光不是认同,而是充满了诧异、不解,
甚至带着明显的谴责和厌恶。那一刻,我心脏猛地一缩,
一丝久违的尴尬和隐约的懊悔掠过心头:是不是.....过分了?他也没做什么呀?
但下一秒,网上获得的“经验”和那些支持我的、说我“真性情”的评论瞬间涌上来,
像一层厚厚的油污,迅速覆盖了那点微弱的良知不安——“开个玩笑而已,这么玻璃心?
一点幽默感都没有!”我甚至还故作轻松的耸了耸肩,
试图用肢体语言强化我的“无辜”和“被误解”。周末,
几个大学时期关系还不错的朋友约着吃火锅。酒过三巡,
话题聊到了一个大家都认识但不太喜欢、有点爱显摆的熟人大刘。说起他最近的糗事,
大家哈哈一笑也就过了。但我却像被按下了某个开关,
忍不住用上了在评论区惯用的刻薄语调,添油加醋地编排了一番大刘的种种“罪状”,
言语尽显挖苦讽刺,把他描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丑。起初朋友们还跟着笑两声,但渐渐地,
气氛冷了下来。一个平时关系不错、性格温和的朋友阿哲皱着眉,放下筷子,
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隗烬,你金塔说话怎么......这么冲?跟吃了枪药似的?
感觉戾气好重啊。”这句话像一把剑,瞬间刺破了我用网络认同构建地虚幻铠甲。
我感到一阵莫名的烦躁和被冒犯,仿佛自己引以为傲的“真性情”和“犀利”被质疑了,
被否定了。我梗着脖子反驳:“我说错了吗?大刘不就是那样?实话实说而已!
现在连实话都不能说了吗?”阿哲摇摇头:“不是不能说,
是......没必要说得那么难听吧?感觉你像变了个人。
”那顿饭最终在一种微妙的尴尬中草草结束。回到家,我带着一肚子憋闷和不服气,
习惯性地把这件“小事”发到了常混地一个以“毒舌”、“真实”为标签的论坛评论区。
我抱怨线下的人“开不起玩笑”、“太敏感脆弱”、“不懂幽默”、“虚伪做作”。
或许是算法精准推送,
嗅到了我文字里的戾气;或许是我平时在论坛积累的“犀利人设”起了作用。
下面的回复几乎一边倒的站在我这边。“楼主没错!现在的人就是矫情!一点玩笑都开不起!
都是温室里的花朵”“这种朋友?趁早远离!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配不上你的真实!
”“线下都是戴着面具的假人,网上才是真实世界!楼主别理他们!”“怼的好!
支持楼主做自己!最烦那些装模做样的圣母白莲花!”“就是!现实世界唯唯诺诺,
网上重拳出击才是真我!
狗头”看着满屏“理解我”、“支持我”、“为我抱不平”的言论,